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清脏腑热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治法。具有清泻脏腑火热的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的治疗方法。

概念具有清泻脏腑火热的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的治疗方法。

中医解读清脏腑热,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型,如心经实热,肝经热证,肺热壅盛,及胃热炽盛等。针对不同的火热证候,选用不同的清脏腑热的中药方剂和疗法。清脏腑热用药时常配伍养阴药,及导热外出的药物。

中医应用一、适应病症

某一脏腑之邪热偏盛,则出现各该脏腑特有的热证。如:

心经实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而涩痛等;

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目赤肿痛,淋浊,阴部生疮,阴囊红肿等;

肺热炽盛:咳喘,咳吐黄痰,脓血等;

胃热炽盛:口臭,牙龈肿烂出血等。

二、代表性方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和中、消痞;

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清胃散:清胃凉血。

三、代表性中药:

应根据每一脏腑的特点分别选用不同的清热药。如:

清心泻火:黄连、竹叶、犀角、麦门冬、木通、连翘等;

清肝泻火:龙胆草、栀子、柴胡、夏枯草、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等;

清肺泻火:桑白皮、石膏、黄芩、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地骨皮等;

清胃泻火:生石膏、知母、黄连、升麻、芦根、栀子等。

四、其他代表性疗法(针灸等)

根据热在何脏何腑,取背景之井穴或荥穴,用毫针点刺出血,以治疗五脏六腑之里热证。

(一)清热养肺方

取穴:肺俞、尺泽、膏肓、足三里。

操作:尺泽、足三里常规操作,针用泻法,肺俞、膏肓斜刺0.5-0.8寸,针用补法,可加灸

(二)清泻三焦蕴热方

取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

操作:足三里、太溪常规操作,各俞穴斜刺0.5-0.8寸,足三里用泻法,太溪用补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三)清胆退黄方

取穴:至阳、腕骨、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

操作:至阳斜刺0.5-1寸,胆俞斜刺0.5-0.8寸,余穴均常规操作。诸穴均用提插捻转泻法

(四)清泻胃火方

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庭、胃俞、梁丘。

操作:中脘用1.5寸毫针直刺0.8-1寸,针用泻法;足三里采用2寸毫针直刺,针用透天凉法;内庭采用0.5寸毫针直刺0.2-0.3寸,针用泻法;胃俞采用1.5寸毫针向椎体方向斜刺入0.8-1寸,针用泻法;梁丘采用1.5寸毫针直刺0.8-1寸,针用泻法。以上诸穴,每日针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五)清心导赤方

取穴: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神门、内关。

操作:常规针刺,根据虚补、实泻原则操作。膀胱俞直刺0.5-1.2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中极直刺1-1.5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针刺前需排空小便;阴陵泉直刺1-2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间直刺0.5-0.8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神门直刺0.5-0.8寸,采用提插捻转法;内关直刺0.5-0.8寸,采用提插捻转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12345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先慧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