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真理在自己心中,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这种从众就是权宜从众。1由于种种利害关系,个人在许多情况下,不管内心看法如何,必须保持行为与群体的一致,否则将由于群体制裁而使个人付出太大的代价。2
性质权宜从众是从众行为的一种,权宜从众的人即便表面认同群体选择,内心还会一定程度坚持自己的想法。实际生活中,权宜从众更为常见。人们选择权宜从众,一方面可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或是麻烦,另一方面能够在内心保留自己真实的想法,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同一性的保持,降低认知失调的不适感。
人是社会性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需要与社会其他成员维持联系,需要有群体归属,必然会受到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同样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有自我价值肯定的需求,所以权宜从众是人平衡自身与外部环境的重要方式。人会在选择权宜从众之后逐步调整自我消除认知失调的紧张感。
典型实验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希于上世界进行了一个有关群体压力的经典实验,以此来考察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根据阿希事先的假定,聪明的人在可以顺利看到事情的真像时不会从众。但结果表明并非如此,聪明的人也会说“瞎话”来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是其他人一致。1
实验过程阿希将被试组成7人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视觉判断实验,而实验真正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7名被试中只有编号为6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
被试与其他成员坐下后,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直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依次为A、B。C的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实验开始后,前两次正常进行时被试比较平静,群体中每位成员都选用相同一条比较线,6号被试认为测试很容易。当进行到第三次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照安排故意选择错误答案,真被试被安排到第6位做选择,也就是他要听过前5个人的判断。真被试的困惑越来越大,并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是放弃自己的判断跟随大家的选择,还是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实验结果表明数十名被试自己独立判断时正确率达到99%,跟随大家一起判断时作出错误选择的总比占到了全部反应得37%。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出从众的选择。2
结论分析阿希的经典从众实验证明了人处于群体中有从众的倾向,其中被试的反应很好的体现了权宜从众这一行为。在实验中,被试在已知正确答案的前提下依然选择和群体成员一起选择错误答案, 说明对群体的归属和群体规范性作用于个体致使其选择与群体一致;但也应该看到被试有挣扎和困惑的表现,说明事实与被试的自我认知产生冲突,被试自我价值受到冲击进而有认知失调的反应。
权宜从众由于外显行为同内心观点不一致,所以个人始终处于认知不协调的状态。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当群体压力始终存在,而人们既无法脱离群体,又必须从众时,心理上的调整会趋向于改变个人自身的态度,与群体取得意见上的一致。或是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找出新的理由,来弥补观点与行为之间的距离,使认知系统实现协调状态。之所以一个人久作一个群体的成员后,最终观点与群体取得了一致,原理即如此。2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会有意无意的选择权宜从众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
影响因素群体偏离的恐惧个人对群体的偏离,会遭受到压力、紧张甚至是来自群体的惩罚。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同群体一致的成员,群体会接纳、赞赏,对于群体偏离者,则会遭到排斥。因此在很多情境中,人们为了避免被拒绝和赢得尊重接纳,即便没有真从众也会采取权宜从众的办法避免负性影响。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已经养成了一种尽可能不偏离集体的习惯。1从文化特征来说,东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为顾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更有可能选择权宜从众作为自己的“缓兵之计”。
群体融合的需要一个群体对于从众行为的社会奖励可能有很,有关情绪感染的研究表明,人们为了增加与群体的融合,甚至会模仿群体成员的表情、口头等表达方式、姿势和那些人们认为有价值的操作性行为(Hatfield,Cavioppo&Rapson,1992)。从群体维护的价值取向出发,从众可能是一种“美德”,与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可以使人们更可爱并为群体所接受。群体规模越大,与背景区分越鲜明,群体本身越有吸引力和价值,引发的从众融合需求和行为的程度就越强。1基于以上考虑,人们在不涉及自我价值及利益被波及的情况下,权宜从众能够兼顾群体融合需要和个人自身发展。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较强烈的认同感。群体凝聚力越高,从众倾向的压力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比较愿意接受朋友或者榜样的影响,而也不愿意接受陌生人影响的原因。1人们能够有权宜从众,说明该群体还是对其中的个体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如果群体的凝聚力很低,群体成员对于群体的归属感也会减弱,选择权宜从众或者真从众的可能性也会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