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高温是夏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端高温或持续高温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对人体健康及工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和不利影响,还引发城市水电严重的供需矛盾。气象部门把高温天气定义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天气。中国气象局把高温灾害预警等级分为一般、较严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四级,后两种分别以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信号发布。1
等级划分气象部门把高温天气定义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天气。中国气象局把高温灾害预警等级分为一般、较严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四级,后两种分别以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信号发布。日最高气温≥35℃为一般高温;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35℃为较严重高温;≥37℃为严重高温(炎热天气);日最高气温≥40℃为特别严重高温(酷热天气)。另外,人体热感觉除与高温有关外,还与空气湿度和风力有关。1
城市高温发生地域世界上的高温灾害严重地区有南亚、美国中南部、中国长江流域和西亚、非洲大部。极端最高气温记录通常出现在沙漠附近地区,但那里人烟稀少,加上空气干燥,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实际影响和损失反而要小些。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包括我国的高温热浪日益频繁。如1988年5月至6月上旬印度最高气温达47℃,2003年6月上旬巴基斯坦达53℃。1999年7月24日北京最高气温42.2℃,2003年8月浙江丽水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3℃,2006年8月15日重庆市綦江达44.5℃。1
高温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城市高温灾害则指发生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下的高温危害。当极端高温、连续高温或闷热达到一定程度,给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用电、用水需求急剧增加,造成水电供应紧张,事故频发。高温还可引发火灾,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基至危及生命。对交通、建筑施工、旅游等行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热岛效应更加突出,使城市高温灾害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越来越显著。
分析城市高温灾害的危害和影响可以看出,高温主要影响人体健康和城市供水、供电。高温对室外作业人员、病人、体弱老人和儿童的健康影响最大,轻者不适,重者中暑荏至致命。高温闷热天气下人们大量使用制冷设备和用水量剧增,常导致超负荷用水用电,致使局部停电、停水的事故频发,一些老化电器还易引起火灾。高温还常造成路面沥青熔化,行车容易打滑发生交通事故。高温与高湿相结合易造成食物、中药材和植物纤维制品等的霉变,人体寄生虫病多发。在高温缺水的情况下,城市河湖水体不能及时更新,蓝藻、绿藻等高温藻类容易形成大爆发,导致水体的严重污染。1
高温灾害的致灾原因城市高温灾害是以高温天气为必要前提,叠加城市热岛效应而形成,并与城市承灾体的易损性有关。
高温致灾的气象条件我国高温天气一般与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和大陆热高压的活动密切相关。在这类高压影响控制范围内,盛行下沉气流,晴朗少云。高压控制影响时间延长,高温灾害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影响和危害也越严重。夏季当天气形势比较稳定,副热带高压或大陆暖高压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出现持续高温,时间越长危害越重。气象部门规定连续7天以上的日最高气温如35℃或连续5天以上加38℃称为连晴高温。
高温致灾的气象要素特征气温是最重要的致灾要素,另外,空气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也有一定影响。
对于人体和动植物,高温致灾都是由于热平衡失调导致生理活动失常的结果,严重时可造成机体受损&至死亡。环境气温超过人体皮肤表面温度35℃时,人体就不能通过对流、传导和热辐射等方式散热,唯一的散热方式是出汗蒸发。空气干燥多风有利于汗液蒸发散热。当气温达到38℃时的人体"危险温度"时,汗腺排汗功能已大为下降,体温开始升高,心肺负荷明显加重。气温达到39℃的魔鬼温度时,汗腺功能开始衰竭,心血管病人面临危险。40℃是死亡温度,高温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经常发生猝死。广州、上海和北京的研究都表明,夏季气温升高到某一阈值后将导致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人数的激增。
植物在高温环境中依靠蒸腾保持体温,如水分散失较多又得不到补充就会在白天出现暂时萎蔫。如夜间也不能恢复称为永久萎蔫,持续的永久萎蔫会造成植株枯死。哺乳动物和鸟类在高温环境下同样会导致热平衡的失调,严重时也会造成死亡。鱼类在高温天气下往往因水体缺氧窒息死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