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被抢河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被抢河是指被抢水河抢夺水流的河,常为高位河,抢水发生后,分为三段。

上游成为改向河,中段是反流河,皆流注抢水河;而留下了下游成为断头河。

形成条件两条河间要发生河川袭夺现象,必须要有三个初始条件:

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

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

过程首先,低位河主流或支流向源侵蚀或侧蚀至与高位河分界的分水岭,然后侵蚀位置的分水岭产生断崖并造成岩块崩塌,接着,侵蚀越过原本的山陵线使得山陵线下降并改变,进而侵蚀位置的分水岭消失,高位河上游河水改流入低位河形成河川袭夺。

河流袭夺地形一河抢夺他河流域之现象,称之为河流袭夺(stream piracy)简称抢水,每属低位河抢夺高位河。故两河河位的高低为抢水之必然条件,至于岩层的差异,水量的大小等条件皆属次要。抢水最简单之形式为河谷之相并,即并水(abstraction)。

一般的抢水是由于头蚀(headward erosion),即低位河向河源侵蚀,达到高位河的流路时,就发生抢水。曲流的抢水,多由于侧蚀(lateral planation),指相邻两河因曲流率增加,乃至河身相碰,高位河于是被低位河所夺。

在喀斯特地形区,抢水多由于底蚀(subterranean erosion)而生,则因溶蚀作用,地面河流与地下河流上下相通,地面河为地下河所夺。

①抢水河(captor stream):抢夺其他流域的河流,被称为抢水河,常为低位河,抢水之后,河水激增,可暂时呈现能过河状态。

②被抢河(captured stream):被抢水河所抢之河,常是高位河,抢水发生后,分为三段。上游成为改向河,中段是反流河,皆流注抢水河;而留下了下游成为断头河。

③改向河(diverted stream):改向抢水河流去,因侵蚀基准面下移,产生回春作用(rejuvenation),侵蚀复活,形成河阶、峡谷等地形。

④反流河(inverted stream)与原来流向相反,反流注入抢水河,因集水流域缩小,呈无能河状态。又因侵蚀基准下移,两岸产生河阶,实际为抢水河角阶。且河短,落差大,故河道的坡度甚大。

⑤断头河(beheaded stream)为被抢河所剩仅有的河段,因流量大减,呈谷大水小的无能河状态。又因其搬运力减低,积夷作用盛行,支流汇入处,易生冲积扇。

⑥抢水弯(elbow of capture):发生抢水的地方,河道有不自然的急转弯,称为抢水弯。其附近河阶发达,被抢河的河床和河阶经抢水作用变为抢水河之角床和角阶。此外,抢水弯既位于抢水河与被抢河之间,落差往往甚大,易生瀑布或急湍。台湾东部秀姑峦溪于瑞穗附近向东转折,即为著名袭夺弯。

⑦风口(wind gap):反流河与断头河之分水界,成为风口,郎水口(watar gap)受抢水而失去恒常流的化石谷,谷中分水于此出现,故亦系一通谷。风口附近如未完全干涸,多伴有沼泽或湿地。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