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肠黏附性大肠杆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

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引起腹泻,又称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婴幼儿腹泻中检出率可高达70%,在成人中也可呈散发或暴发流行,表现为旅游者腹泻或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按其致病机制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种,引起不同临床类型的大肠杆菌性肠炎。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为近年从霍乱样腹泻病人大便中新发现的一组致腹泻大肠杆菌,是发达国家“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大肠杆菌肠毒素通过菌毛和纤毛蛋白结构中黏附因子定殖于小肠上部,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并释放肠毒素引起腹泻。本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肠粘膜杯状细胞中粘液排尽。潜伏期一般为44h(0.5~7d),临床表现为水样腹泻,2~10次/d,偶成重症霍乱样腹泻。小儿和年老体衰者发生严重腹泻常伴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酸中毒,有生命危险。发热者较少,多为低热。可有腹痛、恶心、呕吐、头痛、肌痛,但无里急后重。病程1~5d,甚少超过1周。病后1~3周仍有小肠吸收障碍,所以在发展中国家的小儿常发生病后营养不良。确诊主要依靠大便培养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根据病情可采用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如发生休克,则抗休克治疗。一般病例可不用抗菌药物治疗1。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最早被认识的一种致腹泻性大肠杆菌,是50~60年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近年发病有所减少。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强,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各年龄组均可发病,2岁以下小儿多见。起病较缓,多有饮食不调或添加辅食不当等诱因,常误诊为消化不良。轻症者不发热,大便3~5次/d,黄色蛋花样,量较多;重症者可有发热、呕吐、腹痛、腹胀等,呈粘液脓血便;吐泻严重者可有脱水及酸中毒表现。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脐周腹痛伴痢疾样大便。个别营养不良患儿,病原菌可通过肠粘膜入血,导致败血症。外周血象白细胞正常或稍增高,大便镜检可见红、白细胞,并有大量脂肪颗粒。本病亦为自限性疾病,通过饮食疗法和对症治疗,肠道菌群恢复正常后即可治愈。重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小儿喂养不当则病程迁延,肠功能恢复较慢。部分婴幼儿可死于脱水、酸中毒、休克、肺炎等并发症。母乳喂养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因母乳中的IgA可阻止大肠杆菌对肠粘膜的黏附。

侵袭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无动力,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近似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不产生肠毒素,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是能侵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引起炎症反应,导致侵袭性腹泻,大便带粘液脓血。儿童及成人均可患病,接触传播引起散发性病例,水源污染可导致暴发流行。本病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较重病例酷似细菌性痢疾。实验室诊断可采用凝集反应,侵袭性大肠杆菌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1982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首次被确定是一种人类致病菌,该菌可通过食物、水以及直接接触感染的人与动物而传播。全球已有6大洲30多个国家报道由该菌所致的感染流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无侵袭力,也不产生肠毒素,但能产生一种毒力甚强的细胞毒素,对Vero细胞有损伤或致死作用,故称Vero毒素。Vero毒素在盲肠、阑尾和升结肠引起肠粘膜上皮细胞坏死,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导致炎症性出血性腹泻。Vero毒素还可进入血流,导致毒血症症状,并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又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病变部位主要在肾脏时可导致溶血尿毒综合征。O157∶H7感染的潜伏期为3~4d,主要症状为痉挛性腹痛,初期为水样腹泻,继而成典型的特征性血水便,不发热或低热,伴恶心呕吐。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本病5~7d而自愈,少数儿童或成人经数天血水样腹泻后尿量急剧减少,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患者有肾功能衰竭、外周血小板减少以及溶血性贫血等征象。特异性诊断有赖于从粪便分离鉴定O157∶H7型大肠杆菌,并应检测Vero毒素,后者已有反向被动乳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可供选择。对O157∶H7感染者使用抗生素尚有争议。根据体外研究及治疗痢疾志贺菌的临床经验,抗生素治疗可促进志贺菌毒素释放而增加发生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危险性。但有研究证实使用抗生素治疗具有保护作用。有必要对是否应用抗生素治疗进行进一步研究。对溶血尿毒综合征多数须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其他治疗包括口服志贺菌毒素结合树脂及毒素中和抗体。

肠黏附性大肠杆菌肠黏附性大肠杆菌为新近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菌群中分出的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能黏附于小肠上皮细胞,并在其表面大量繁殖而引起微绒毛病变。已知有两个菌种和十余个血清型。聚合性黏附大肠埃希菌黏附于肠粘膜时呈聚合状,可释放肠毒素;广泛黏附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Vero毒素,腹泻机制不明。是儿童腹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原,并且还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慢性腹泻和旅游者腹泻有关。其治疗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相同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