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扎勒斯等人指出应对是通过认知行为的努力,来管理特定的外部和内部需求,是人类试图处理各种不同心理压力和威胁的能力,传统应对理论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应对策略:问题聚焦应对和情绪聚焦应对1,近来又提出第三种应对策略意义聚焦应对。国外研究者发现在应对气候变化时,这三种应对策略都会被成人和儿童使用,并且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定义情绪聚焦应对1的根本目的是摆脱由应激引发的负面情绪,并通过具体的回避、疏远和否认压力源,以及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等策略得以实现。矛盾的是这种应对方式往往也会使人感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
研究有研究表明1,增加对气候变化风险不良后果的担忧和恐惧能提高个体的风险认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个体参与缓解气候变化危机的亲环境行为。
韦伯1认为具体而深刻的气候变化能够激发个体更强烈的危机感,可以预测增加气候变化信息的形象性,可以促进个体缓解气候变化的行为,但是当个体频繁的使用此类应对策略来回避问题时,将体验到更低的环境功效,也不会有环境友好行为,甚至产生更低的自我效能感。
诺加德1在挪威农村的社会研究中发现:对气候变化的否认至少在部分民众中是存在的。普通民众与政府采取集体无视气候变化问题,否认气候变化威胁,从而保证当下短暂的经济利益。这种否认气候变化危机的应对,确实能够短暂的麻痹自身,但在当下良好的生态气候期间,不会产生过多的负性情绪,但是当环境问题真正来临时,其威胁将会造成前所未有的灾难,原本出于自我保护而短暂压抑的负性情绪会在瞬间爆发,从而影响大众的身心健康,甚至让某些个体长期陷入自责和内疚的负性情绪中,幸福感明显降低。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反过来也会阻碍个体建立正确合理的信念,影响个体形成环境友好行为,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不可避免的对个体的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概念1.问题聚焦应对1:是集中一种方式来解决所面临的威胁,通过搜寻可以做什么的信息,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以及其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解决问题等。
2.意义聚焦应对1:是指承认威胁确实存在,在困境中通过寻找其深层次意义,最后凭借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和信仰,以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再评价,使问题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从而获得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通常被认为可以减缓负面情绪的产生,帮助个体正视当前的困境,重新整合资源以促进问题解决。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