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插画珐琅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插画珐琅是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画珐琅也有用其他金属做胎,如:金胎画珐琅、银胎画珐琅等。画珐琅的衍生品种有: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瓷)、玻璃胎画珐琅等。另外画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画珐琅1。

历史起源画珐琅起源于西欧法国,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广东称作“烧青”或“广珐琅”“洋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室享用。珐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达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渐趋稀少。北京以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为长,广东以画珐琅为长,南北两地工艺各有特色。同为中国传统珐琅工艺的两大瑰宝,享誉中外1。

制作工艺画珐琅的制作方法:

(1)将黄金单独转换成金粉,然后和水银按3:7的比例混合成金泥。

(2)鎏金前将铜器表面用稀释后的盐酸清洗干净,再用紫铜抹刀将金泥反复抹擦至铜胎表面,直至压平为止。完成后,直接放入电烤箱炉内定温烘烤。

(3)等到烘烤炉内温度冷却后,再取出进行二次抹金,然后照步骤进行。鎏金完成后,将金抛光即可。 铜胎画珐琅是难度很大的一步,尤其是要有耐心和技巧,须经过多次操作,多次烧烤,细心绘画彩绘后才能完成。

典型应用(1)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瓷。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2)玻璃胎画珐琅,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玻璃胎上的玻璃器品种。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航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