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本溪组、太原组以及华南龙潭组含煤岩系分别形成于古生代赤道飓风带的陆表海,具备风暴沉积发育的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研究工作已证实,在内蒙古准格尔煤田、晋中、豫西、徐州和鲁西南等煤田的本溪组和太原组含煤岩系以及桂中合山组含煤岩系中,均发育多层风暴岩,在石灰岩中的风暴沉积出现频率高,保存完好,葚至全岩层由风暴与正常天气沉积频繁交替组成。海相含煤岩系中见到回流型灰质风暴岩、搅动型灰质风暴岩和近源砂质风暴岩三种类型。
简介华北本溪组、太原组以及华南龙潭组含煤岩系分别形成于古生代赤道飓风带的陆表海,具备风暴沉积发育的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研究工作已证实,在内蒙古准格尔煤田、晋中、豫西、徐州和鲁西南等煤田的本溪组和太原组含煤岩系以及桂中合山组含煤岩系中,均发育多层风暴岩,在石灰岩中的风暴沉积出现频率高,保存完好,葚至全岩层由风暴与正常天气沉积频繁交替组成。海相含煤岩系中见到回流型灰质风暴岩、搅动型灰质风暴岩和近源砂质风暴岩三种类型。1
回流型灰质凤暴岩回流型风暴岩是在具有一定坡度的浅海陆棚区域,由风暴回流与涡流作用形成。由于不同部位水深等环境条件的差异,风暴岩的剖面序列也不尽相同,据此可以分出三种次级类型风暴岩,分别代表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附近的沉积。1
搅动型灰质风暴岩在陆表海的古地理环境中,海底地形平坦广阔,风暴强烈作用期很难形成具有一定方向的风暴回流,而是以风暴涡流的反复作用为主。风暴涡流侵蚀、改造、悬浮及近距离搬运沉积物,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暴岩,称之为搅动型风暴岩。在陆表海古环境形成的搅动型风暴岩在海相含煤岩系中较为常见。
搅动型风暴岩底部,一般为波状-槽状丘形侵蚀面。下部单元,为丘状起伏的生粒灰岩,发育多个丘状层面,具粒序性,系风暴高峰期涡流搅动再沉积而成。中部单元,为丘状层理段,主要为泥晶生粒灰岩。上部为风暴期后的泥晶灰岩类,发育了反映平静环境的遗迹化石组合。有时下部和上部单元均发育丘状层理,全层丘状起伏。1
近源砂质风暴岩该类型是风暴冲蚀陆源碎屑浅滩形成的回流在近源较浅水区的沉积,并遭受风暴衰减期的涡流作用。一般具起伏较大的侵蚀底界;滞积层砂岩具有明显的含斑性,厚度较大,发育有中到大型丘状交错层理。分布于准格尔煤田太原组K2砂岩中。此外,在堡岛后的潟湖相泥岩中常发育薄层席状细粒石英砂岩层,具波状侵蚀底界和正粒序性,常发育水平状觅食构造,系风暴漫流沉积产物。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