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娄文佳 北京协和医院
审稿:朱 兰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一、什么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盆底支持组织由于损伤、退化等因素导致盆底支持薄弱或肌肉功能减退,使患者盆腔脏器发生移位,或者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便失禁、慢性盆腔痛、性功能障碍等。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常见于经历过一次或多次阴道分娩的绝经后妇女。女性朋友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低,盆底肌肉组织就变得更薄,创伤更加明显,控尿、控便能力减退,难以承托盆腔器官。
但年轻人就可以高枕无忧吗?非也!产后的新手妈妈也是出现尿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的高危人群,甚至少部分未婚育的少女也可能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遗传疾病、严重的产伤及慢性增加的腹压均有可能让年轻人早早“中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不罕见,如压力性尿失禁在绝经后人群中的发生率在50%左右,因此这个疾病在“妈妈辈”里特别常见,不能小看哦。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哪些症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都有哪些症状。
1.尿失禁:简单说就是成年女性在不该排尿的场所或不能排尿的时候,尿液控制不住,不自主地流出。根据具体症状的差别,尿失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
2.大便失禁:包括不自主的排出气体、液体粪便和固体粪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盆腔器官脱垂 (1)子宫脱垂:轻者无症状,重者可有阴道内肿物脱出及脱出物溃疡、出血、下坠等感觉。轻度脱垂者阴道内脱出物,在平坦休息后能自行还纳,严重时脱出物不能还纳,还影响行动。 (2)阴道前壁脱垂::轻者没有明显症状,重者会感觉下坠、腰酸,并有块状物从阴道脱出,实为膨出的阴道前壁。长久站立、激烈活动后或腹压增加时,块状物增大,下坠感更明显。如果存在阴道前壁合并膀胱膨出时,尿道膀胱后角变薄,会导致排尿困难,甚至引发尿路感染。 (3)阴道后壁脱垂:阴道分娩损伤是主要原因,轻者常无症状,明显膨出者可能有下坠感、腰酸及大便困难,尤其大便干结时更难便出。
4. 慢性盆腔痛:患者会存在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非周期性疼痛,该疼痛可位于盆腔脐部或脐部以下的前腹壁、腰骶背部或臀部,这种疼痛的严重程度导致功能性障碍或迫使患者就医。 5. 女性性功能障碍:是指发生在女性性反应周期中一个或数个环节的障碍,如性欲减退,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或者出现与性交有关的疼痛等。 这些疾病虽然不致命,但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所以,及时、正确的盆底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何预防和治疗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若患者不能及时诊治,常发展至中、重度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以功能锻炼为目的的康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1]。
1.康复治疗 盆底康复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提高盆底肌肉收缩能力、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改善性生活质量。不过注意哦,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单纯依赖保守康复治疗是不够的,不能盲目保守治疗。
(1)盆底肌肉训练:又称为凯格尔(Kegel)运动。盆底肌肉训练可通过有意识的自主收缩阴道、尿道口及肛门周围肌肉,锻炼加强肛提肌肌肉力量和紧张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控尿能力及盆底器官脱垂程度[1]。
(2)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目前常用的是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通过仿生物电刺激联合Ⅰ/Ⅱ类肌生物反馈训练,用以唤醒受损的神经、肌纤维,被动刺激盆底肌肉收缩[1]。
(3)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改善饮食习惯,减轻体重,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防治便秘,及时治疗慢性疾病等。
(4)其他:包括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体外磁波刺激等。 另外,应用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等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盆底肌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缓解尿失禁症状[1]。
2.外科手术治疗 对中、重度的解剖型的压力性尿失禁、尿道内括约肌障碍引起的压力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压力性尿失禁可行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150余种,目前分为三类: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和膀胱颈旁填充剂注射。前两种是目前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当女性朋友的盆腔器官脱垂症状严重到影响生活,经过非手术治疗没有效果,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接受保守治疗时,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大致分为两类:
(1)重建性:应用自身的筋膜作为支持结构,或者用永久性的移植物来代替缺损的结构。
(2)封闭性:封闭或部分封闭阴道。
手术路径包括经阴道、开腹和腹腔镜,还可同时进行尿失禁和便失禁的手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效果,关键在于严格判断病症,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加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宣教,特别是对产后女性、中老年女性及早进行筛查、诊断,并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和指导,普及科普知识,提高全社会女性对于该病的认知和社会关注度。
参考文献
朱兰,郎景和. 女性盆底学.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