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普更应该注重专业性还是趣味性?
正方辩手邴钟兴:我方认为做科普还是专业性比趣味性更重要。
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在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是一个科普跑不过谣言,是一个医学专家干不过养生大号的时代。
我们回想一下,当我们脱下了妈妈送的养生鞋垫的时候,当我们收到爸爸送给我们的养生秘籍的时候,你感受的那一刻被养生大号支配的恐惧。
人们为什么特别容易受骗,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科学素养、医学素养比较低,所以说他无法分辨真科普和伪科普谣言的一个区别,网上说这个药能治病,他们不仅信了,而且还买了真吃了。
这就是医学科普的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它不光解决人们知道与不知道的问题,而且还会对人们的行动进行指导。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那个叫做魏则西的大学生,他就是被虚假信息谋财害命。
那么好的科普一定是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为什么做科普我方认为专业性更重要?
第一、我们从需求上来看,与趣味性相比,你说老百姓更需要什么?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实用、靠谱、权威的医学知识,他们需要的是经得起推敲的那些健康理念。
对于趣味性的,如果你真的喜欢去听段子,你可以去看脱口秀表演吗?他们有趣的,那是特别的专业。
第二、那么伪科普谣言其实根本问题出在专业性上,而不是趣味性上。所以你提高科普的趣味性,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你未必比得过养生大号,所以说只有权威的科普才是粉碎谣言的手术刀,才是还给大众真相的一个靶向药。
所以我方认为做科普专业性更重要。
反方辩手袁炜炜:谢谢对方辩友,您刚刚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您说的有点偏题了,您说的是真科普和假科普,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当然应该选择真科普。
但是我就想问有趣的科普就一定是骗人的吗?为什么不能幽默的讲真话呢?你说魏则西事件是广告不是科普,不能混淆概念,广告骗人,现在连大妈都知道了是不是。
然后我跟大家讲一下什么是科普?科普的定义就是用各种传媒,以浅显、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
那么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如果不通俗化的把专业的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它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科普之所以被能被人接受,因为大家知道它有趣味性,它接地气,而不是人们知道科普作品多么的专业严谨,紧随国际热点,否则的话他就应该就是医学文献或者专业教材了,而不叫科普了。
我们医生应该在消化了教材和文献之后,然后将这些知识的专业性转化为趣味性,让艰涩难懂的内容被大众接受,这样才有意义,而不是说把科学知识在咱们圈内人之间交流。
你知道科普作家希望什么吗?您也是科普作家,您就希望读者看一页,就会吸引他继续看一口气读下去,读完了之后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而读者希望什么?读者希望科普作品要让我能看得懂、听得懂,并且有兴趣读下去,如果专业性掩盖了趣味性,我肯定会因为没兴趣而不看,毕竟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
这个是我采访了咱们小区80多位居民之后得出的一致结论,所以我认为做科普的话趣味性大于专业性。
正方辩手邴钟兴:我来梳理一下,对方辩友其实通篇在论证了一件事情,叫做什么叫做科普的趣味性,而且她最后用了一个例子给我们证明什么叫趣味性,就是她采访了80位小区的大妈,认为她们觉得这个有趣,我愿意转发就是科普的趣味性。
但是她并没有论证专业性和趣味性哪个更重要,而且我们看到,80个大妈这个案例选得很有意思,如果你翻一翻他们的手机的收藏里面,可能就收藏了很多养生大号的这种科普谣言。
所以我问对方一个问题,你觉得大妈们深陷于这种养生大号是为什么?是因为趣味性不够吗?
反方辩手袁炜炜:是因为太有趣了。
正方辩手邴钟兴:好的,所以说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做科普专业性与趣味性哪个更重要。
我方提出了一个评判标准,就是需求。从老百姓的需求上。为什么这么关注健康话题,我不就是想好好的活着吗,如果我看到的都是伪科普泛滥的东西,我们得到的东西就是虚假的,可能就会导致像魏则西那样的事件的发生。
而有趣固然重要,但是与我们的权威性相比还是稍显逊色的。
反方辩手袁炜炜:谢谢对方辩友,您说到要看自己的需求,对吧?对,像我们这种有学历的,我们知道我需要什么,比如说咱俩,我们都想减肥,我们就会去看减肥相关。
但是我是觉得咱们很多老百姓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翻翻这种科普,他就是刷抖音刷微信刷出来的,不是说他搜索一下减肥,然后再去关注的。
所以说科普的话,老百姓,是从需求出发,我们作为科普工作者,我们要主动去渗透,主动的去让他们去接受我们的这些教育,怎么样主动,中国有句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
您说的伪科普也好,广告也好,他们也有他们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们的精华之处他们做得很有趣,让那些大爷大妈收藏了。
我们作为真正的科普工作者,我们可以吸收他们趣味性,然后把真正的这些科普好的科普内容推给他们,然后让他们手机里更多收藏的是我们的东西。
如果我问您,没有趣味性,打不开第一步,大爷大妈知道您再专业,再怎么正确真实,他不会去看,你打不开这个口子,你怎么去做科普。
正方辩手邴钟兴:好的,我的理解比如说读者就像是鱼,我们创作者就像是钓鱼的人,我们不能见着鱼饵就上去咬,我们虽然觉得这鱼饵可能很好吃,但是万一它有毒,我们也要有一个分辨能力,这就是我方强调的。
我们受众是老百姓,他们没有专业知识,他们的分辨这种科学能力的素质非常低,所以说需要我们去引导,当然趣味性是一个很好的前提,但是如果他看到都是假的,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反方辩手袁炜炜:对,我们就不要让他看到的是假的,当然第一步您说了,让他看到的是假的,第一步是什么?是看到。
那你怎么让他看到,如果说我们做的不够趣味的话,打不开第一步,他看不到怎么办?
我是来自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的,我觉得做科普跟做公司一样,公司最大的最赚钱的最受重视的是什么?
不是我们这些博士、硕士,而是那些甚至没有学历的销售。为什么?因为他们才是这个公司的主力军,只有这些销售人员的存在,才会为这个公司奠定基础、造出高楼。
所以我觉得我们做科普也是的,你要有这个口子去打开,要把我们老百姓当成我们的客户一样,我们只有吸引了更多的客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内容去做好了之后,才可以推给他们,让他们更好的去接受我们的科普知识,谢谢。
正方辩手邴钟兴:好的,还是回到我们辩题论证的前提,我们要想一下,我们讨论这个时代的背景是什么?
记得肿瘤科普达人菠萝曾经说过,我们这些科普的这种专家们都是在兼职的去辟谣。
那些养生大号的小编在干嘛?他们在专职的去引导这些大妈,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提高我们的受众的分辨能力,才能去让他们看到真正权威、有用、实用,然后再是有趣的东西。
所以说不能本末倒置,权威性一定是高于趣味性的,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做科普一定是专业性比趣味性更重要,谢谢。
【声明】欢迎关注TopMD。本栏目版权归出品方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各种形式的转载、剪辑及修改,否则出品方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