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华大螳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中华大螳螂属于昆虫纲(Insecta)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idae)螳亚科(Mantinae)大螳螂属(Tenodera)中华大螳(T.Sinensis)。中华大螳螂是全国性品种,分布广泛。中华大螳的适应力很强,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1

外形特征头近似三角形:颜面狭,复眼大并向外突出;触角短小丝状;前胸背板长于前足腔节: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展开时可见黄褐色翅脉;后翅稍长呈扇形,黄褐色,近前缘中部有棕褐色斑。雌性腹部扁宽,雌体长75—90毫米,孕卵时特别膨大;雄虫身体细长,腹部呈简形。前足粗大,基部外缘有短刺17个左右,腿节下外缘有短刺4个,前足类似镰刀形,善于钩捕,是昆虫纲中典型的捕捉足种类。卵为中药螵蛸。有益昆虫。2

分布范围分布范固遍及全国各省区。2国内巳知分布于广东,台湾,福建,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安徽,河北以及北京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越南、美国,是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之一.它食虫范围广,食量大,生殖力高。3

应用价值中华大刀螳螂的卵蛸——桑螵蛸,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桑螵蛸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7种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频和收敛作用。磷脂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及其他细胞膜合成,桑螵蛸性味甘、咸、温、无毒,入肝、肾经。除桑螵蛸以外,螳螂也可入药,即将螳螂的成虫干燥入药。螳螂有滋补强身、健肾益精、止搐定惊功能。主治体虚无力、小儿惊风抽搐、遗尿、疮及神经衰弱等。中华大刀螳螂也具有一定的生防价值,若虫和成虫均可以捕食多种果树、蔬菜、花卉上的中小型害虫,甚至某些大型害虫,如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昆虫。4中华大刀螳具有捕食量大、捕食害虫时间长、食虫范围广等优点。1

入药部位干燥卵鞘(桑螵蛸OOtheca Mantidis)或全体(螳螂Paratenodera seu Statilia)。4国内巳知分布于广东,台湾,福建,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安徽,河北以及北京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越南、美国,是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之一.它食虫范围广,食量大,生殖力高。3

生物学特性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5

产卵期,每年7月中旬,多数种类即陆续进入成虫期,于8月下旬经雌雄交配,雌虫选择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上、石缝中产卵。产卵时先由左侧附腺分泌泡沫状蛋白物质于生殖腔开口处,右侧附腺分泌出二酚醛类物质,使分泌的蛋白物质凝固为一层较坚硬的外壳筱盖在卵块外面,形成卵鞘。一只雌蝗娜所产卵鞘的多少、卵鞘的大小以及鞘内卵粒的多少,因不同种类而有差异,一般可产下1~4个卵鞘。每完成一个卵鞘需2~4小时,一个卵鞘内的卵粒40一300个不等。初产的卵鞘为白色或乳白色,较柔软,经5~10小时后即变为土黄色或黄褐色,也有的变为黑褐色。产在桑枝上的则称为桑螵蛸。由于卵鞘有大小、长宽、圆扁以及颜色的不同,故有夷帽、野孤狸鼻涕、止尿狗等民间俗名。各种蝗螂均以卵鞘保护卵细胞渡过寒冬。翌年6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故有“仲夏蝗螂生”的说法,一直延续到7月上旬,卵的孵化时间早晚,除与当年的温湿度有关外,还与产卵处所接受光照的强度或时间长短很有关。5

若虫期,卵在鞘内经胚胎发育为若虫后,即借身体的蠕动和卵的胀力,上升至成虫产卵,并从做鞘时留下的孵化挣脱卵膜孵化出来,并借助于第十腹板上分泌的胶质细丝,将卵壳及虫体粘连悬挂着,有时可拉成10余只的长串,不久早孵化的个体,即借徽风荡漾用足抓住周围物体各奔东西,这种自然现象,也是蝗螂生活中避免互相残食,保存自身物种的一种本能。卵的孵化时间,多在早晨4时开始至8~9时最盛(中华蝗螂);广腹幢螂则多在下午18时左右为孵化盛期;薄翅幢螂以9~12时为姆化盛期。1~2龄虫自相残食性较强,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只有10%~20%成活率。这种自相残杀现象,可能是蝗螂虫口数量自控到一定数量的种间机制,这种种间机制的产生与幼小若虫的耐饥饿力有关,因为一、二龄虫在完全缺食的情况下4~5日即死亡,后期若虫在缺食情况下也只能维持11~18天的生命期,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只是若虫不同龄期的脚部背向有由小到大的翅芽,末龄完成后,才长出起着飞翔作用的两对大翅。5

成虫期,每年7~10月为成虫的陆续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成熟期较雌性早10余天,羽化为成虫后经历10~15天就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当食物贫乏时,雌性有进攻雄性并作为猎物而被取食,人们称为“妻食夫”现象。这种生活中的行为,被解释为由于雄性的咽下神经节可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它的侧向运动和腹部外生殖器的抱握运动,因此,雌性猎食雄性常先吃头,这样可破坏雄性的咽下神经节,有利于双方接触成功,另外,有人认为,由于雄性成熟期早,此时雌虫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是不接受交配的非婚反抗表现,还有人认为,雌吃雄是为雌性腹内卵子的早熟补充营养,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雄蝗螂能把握时机与雌性迅速完成交配过程,也可幸免于难。从以上种种解释看,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围绕求婚、交配、营养三者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保持种群优势的自然行为,在这种行为的过程中,由雌性担负繁衍后代的主要责任。5

食性,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5

饲养方法孵化期孵化时间

在北方,螳螂卵秋季采集,春季孵化。实际上,将卵放在家几个星期后就会发育成熟,因此很可能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小螳螂就在温暖的室内提前孵化了。如无较好的条件,建议将卵冷藏待春季自然孵化。

卵的保存方式

螳螂卵呈棕褐色,外层很结实,中间有一层干燥的白色泡沫状覆盖物。如果将这层覆盖物清理干净,会发现两排“鳞片”——这是小螳螂出世的地方。参照野外的天气,应定期给卵喷一些水,以防其过于干燥。

小螳螂刚钻出卵时非常小,需要经历一次蜕皮才能完全变成螳螂的样子,此时小螳螂借助一根卵里拉出的丝倒挂身体进行蜕皮。因此,孵化期间如果卵已被从原处取下,最好用针穿过卵鞘的外皮(不要伤到卵)悬挂起来,方便幼虫蜕皮。

水源与空间

刚孵化的小螳螂身体很软,呈白色,头部有突起的液泡,完全没有防御能力。过一会逐渐变成黄棕色(保护色:与卵鞘颜色相近),液泡逐渐被吸收,小螳螂身体变硬,开始具备一定的防卫能力。这个时候的小螳螂会很渴,可以用喷雾提供一些水。注意保暖,第二天再喂食。

一颗卵孵出的螳螂数量众多,如果空间不够,小螳螂过于拥挤,会导致死亡,因此一定要注意空间的调整1。

若虫期喂食

对于不同时期的螳螂,食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1~2龄,选择果蝇等体型较小的昆虫;3龄,根据螳螂体型选择食材,3龄后最好喂蝗虫、蚱蜢等,蜘蛛等有毒的尽量不要喂,宠物市场卖的面包虫,因脂肪含量过高不建议喂食。

独立空间

为防止螳螂互残,需提供足够的独立空间。如果放在容器内,大约15立方厘米的盒子就可以。

蜕皮

雄性螳螂一般要经历7次蜕皮,雌性一般为8次。螳螂蜕皮时身体很软,如果碰到阻碍物,很容易导致身体变形而蜕皮失败。应在饲养容器内准备攀爬物,保证螳螂蜕皮时头部不着地。尤其是羽化这个关键时期,更应注意,可让其在树枝上完成。

光线的影响

螳螂在晚上眼睛会变成黑色,这时不要突然将其转移到亮处,会导致其眼睛留下黑斑,影响视力以及观赏性1。

成虫期喂食

成虫期可喂蝗虫、蚱蜢之类的大一点的昆虫,也可以饲喂人工饲料。

繁殖

成虫期可以考虑繁殖,给予适当的空间和载体让螳螂交配,雌螳螂交配前尽量吃饱,否则它可能会将雄螳螂吃掉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

Baidu
map